http://www.jcps.ac.cn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裸鼠血浆中21-羟基地夫可特的高灵敏方法及其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姚庆宇, 李健, 姚烨, 陈镕, 陈文君, 苏红, 杨亮, 薛钧升, 卢炜, 周田彦
    中国药学(英文版)    2017, 26 (6): 404-412.   DOI: 10.5246/jcps.2017.06.044
    摘要330)   HTML202)    PDF (1432KB)(7481)    收藏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种简单、灵敏的液质联用方法用于测定裸鼠血浆中21-羟基地夫可特的浓度, 并将此方法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选择倍他米松作为内标, 血浆样品采用乙腈进行蛋白沉淀处理之后, 用乙腈–4 mM甲酸铵溶液(用甲酸调节pH值至3.5, 40:60, v/v)作为流动相, C18反相色谱柱(50 mm×2 mm, 5 μm)中进行分离。质谱检测使用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 电喷雾正离子模式、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对待测物21-羟基地夫可特和内标物倍他米松分别在质核比为400.2/124.0393.3/147.0处进行检测。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400 ng/mL (r>0.99), 日内日间的精密度为4.5%~10.1%, 准确度为–1.7%~10.7%。运用该方法成功地进行了雌性Balb/c裸鼠口服单次给药4 mg/kg地夫可特的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 采用一级吸收二室模型描述其药物动力学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2. β-咔啉-3-甲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与DNA的作用
    林伟, 肖苏龙, 杨铭 *
      
    摘要2081)      PDF (271KB)(1952)    收藏
    合成系列 β- 咔啉 -3- 甲酰胺类化合物 , 并研究其与 CT-DNA 的作用。以 l- 色氨酸为原料 , 设计并合成 β- 咔啉 -3- 甲酰胺类化合物 , 利用粘度滴定、 Tm( 解链温度 ) 测定及紫外光谱滴定法以及微量量热等方法测定其与 CT-DNA 的作用。在与 CT-DNA 的相互作用中 , 它们均能引起 CT-DNA Tm 的改变 ; 粘度滴定实验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 DNA 以嵌插方式作用 ; 紫外光谱滴定法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 DNA 的结合强度是有差异的 , 这与抗肿瘤筛选的结果一致 ; 微量量热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与 DNA 的作用是熵驱动的。该 β- 咔啉新衍生物是以 DNA 为靶 , 并通过与 DNA 碱基的嵌插产生生物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叶马蹄香Asarum maximum中一个新的马兜铃内酰胺
    俞捷, 马超美, 隆长锋, 王璇, 尚明英, 蔡少青 *, 服部征雄, 难波恒雄
      
    摘要997)      PDF (747KB)(1936)    收藏
    本文报道了从大叶马蹄香Asarum maximum Hemsl.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马兜铃内酰胺, 其化学结构为10-氨基-7,8-二甲氧基-3,4-次甲二氧基菲-1-羧酸内酰胺, 命名为马兜铃内酰胺VII (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以二硫键连接尿嘧啶核苷C-5位肽缀合物的合成

    聂菲璘,王晓峰,刘洋,杨振军 *,张亮仁,张礼和
      
    摘要2923)      PDF (503KB)(1925)    收藏
    为了方便快捷地制备嘧啶核苷 - 肽缀合物 , 我们发展了一种一釜合成的方法。从尿嘧啶核苷出发 , 经过 4 步制备了关键中间体 5- 乙酰巯亚甲基 -2',3'- -O- 异亚丙基尿苷 (4) 。在酸性条件下 , 脱除化合物 4 的乙酰基 , 同时游离的巯基与 PySS-R (8, 12, 15, Py = 2- 吡啶基 , R = 氨基酸或肽 ) 反应形成新的二硫键 , 即形成了尿苷与氨基酸或肽以二硫键连接的缀合物 (9, 13, 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金钗石斛中的菲类和木脂素类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

    张雪, 续洁琨, 王乃利, 栗原博, 姚新生 *
      
    摘要3117)      PDF (680KB)(1912)    收藏

    研究金钗石斛茎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并探讨它们的构效关系。综合运用现代色谱学和光谱学方法对金钗石斛6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从金钗石斛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菲类化合物和4个木脂素类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鉴定为流苏菲 (1), 毛兰菲 (2), 4-甲氧基菲-2,7-二醇 (3), 2,5-二羟基-4,9-二甲氧基菲 (4), 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 (5), 丁香脂素 (6), 松脂素 (7), 5'-甲氧基松脂素 (8), 鹅掌揪树脂醇-A (9)。化合物26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强于Vc; 化合物3, 4, 5, 7, 89的活性弱于Vc, 但强于BHT。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3, 49为首次报道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DPPH自由基清除法中, 酚羟基的邻位存在具有供电作用的甲氧基时对菲类和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用于肺部给药的布地奈德白蛋白纳米粒中的分子相互作用
    孟帅, 崔巍, 林少辉, 王桂玲, 黑玉, 邓博, 马爽, 张展, 刘迎春, 谢英
    中国药学(英文版)    2018, 27 (6): 415-428.   DOI: 10.5246/jcps.2018.06.042
    摘要325)   HTML111)    PDF (2094KB)(1905)    收藏

    基于白蛋白纳米粒的中空性纳米聚集颗粒(LHNAs)是一种用于治疗肺部疾病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DS), 其由于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有望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肺部干粉吸入剂(DPI)深入理解DDS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制剂的合理制备。本研究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布地奈德(BU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分子水平上相互作用的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 BUDBSA有三个结合位点(P1, P2, P3), 作用方式主要为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P1P3处的残基能量分解结果表明BUDBSA结合位点周围的非极性残基具有重要作用。载药率实验表明制剂中BUDBSA摩尔比接近3, 进一步证实了计算模拟的结果。计算得到的关于BUDBSA结合位点的细节为设计包载BUDBSA纳米颗粒提供了指导, 并最终成功制备了纳米粒。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的结合揭示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 为今后制备BSA-LHNAs干粉吸入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白花丹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黄小燕, 谭明雄, 吴强, 陈勇, 王恒山 *
      
    摘要2350)      PDF (503KB)(1845)    收藏

    研究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 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应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 用波谱学方法特别是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的方法确定结构。从白花丹地上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 分别是: 1β,3β,11α-trihydroxy-urs-12-ene (1), androsta-1,4-diene-3,17-dione (2), 异信浓柿醇酮 (3), neoechinulin A (4), harman (5), ergostadiene-3β,5α,6β-triol (6), N-(N-benzoyl-S-phenylalaninyl)-S-phenylalaninol (7)。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2, 4–7 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沉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活性
    梅文莉, 曾艳波, 吴娇, 崔海滨, 戴好富 *
      
    摘要3042)      PDF (455KB)(1837)    收藏

    分析中国沉香的挥发油成分, 并测试其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国沉香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 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 采用NIST05 WILEY275L 数据库匹配, 以及将质谱图与文献数据进行对照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试挥发油抗菌活性。挥发油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显示强活性。共检测到66个色谱峰, 其中30个化合物得到鉴定, 占挥发油总量的59.80%26个化合物被鉴定为倍半萜类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54.26%β-沉香呋喃 (8.96%), 枯苏醇 (7.82%), (-)-jinkoh-eremol (5.04%), 沉香螺旋醇 (4.53%), 白木香呋喃酸 (4.09%) 为主要的倍半萜。4个降倍半萜和其他一些倍半萜, 10--γ-桉叶油醇, α-沉香呋喃, epi-ligulyl oxide等为首次从中国沉香中检出。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沉香挥发油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抗菌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当归多糖铁治疗溶血性贫血及骨髓损伤小鼠的实验研究
    王珮珮, 张玉, 王凯平 *, 李珂
      
    摘要379)      PDF (543KB)(1750)    收藏

    当归多糖铁是本实验室利用当归多糖和高价铁为原料合成的新型抗贫血药物。本实验主要考察当归多糖铁复合物(APIC)对溶血性贫血小鼠和骨髓损伤小鼠的治疗效果。通过腹腔注射苯肼建立溶血性贫血小鼠模型, 监测给药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等血液指标的变化和网织红细胞的恢复情况。用环磷酰胺(CY)和氯霉素(CH)造成小鼠骨髓损伤, 观察当归多糖铁对造模小鼠的治疗作用。溶血性贫血小鼠给予高、中剂量当归多糖铁治疗组和治疗对照药物后, 各项检测指标与模型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且实验后HbHCT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当归多糖铁低剂量给药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模型组相比, 虽无显著性差异, 但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要略优于模型组。当归多糖铁在贫血早期能明显促进网织红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对溶血性贫血小鼠网织红细胞的恢复效果较好; 当归多糖铁能减少骨髓损伤小鼠的骨髓脂肪细胞增生, 促进其骨髓恢复。此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当归多糖铁复合物具有一定的治疗溶血性贫血和减少化学药物对骨髓的损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一种抗转移层粘连蛋白核心三糖的合成
    金晓锋, 孟祥豹, 廖凯俊, 李庆, 李中军 *
      
    摘要2033)      PDF (691KB)(1748)    收藏

    本文完成了一种具有潜在转移活性的层粘连蛋白核心三糖β-D-Gal-(1→4)-β-D-GlcpNAc-(1→6)-α-D-Manp-OMe的合成。以2-碘代叠氮乳糖为供体采用叠氮碘糖基化反应一步完成了2-脱氧-2-氨基乳糖结构及1,2-反式-氨基乳糖糖苷键的立体选择性构建。这种方法能简易、高效地合成含氨基乳糖的寡糖, 较好地避免了直接使用活性较差的2-氨基糖衍生物构建氨基乳糖模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软珊瑚Sarcophyton sp.中一个新西松烷型二萜的结构解析
    别玮, 邓志威, 徐岷涓, 林文翰 *
      
    摘要1623)      PDF (492KB)(1735)    收藏
    对南海软珊瑚 Sarcophyton sp. 中的西松烷二萜类成份进行研究 , 从发现具有新颖结构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 , 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 1 个新的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 , 命名为 Sarcophyolide A (1), 和一个已知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 7α, 8β-dihydroxydeepoxysarcophine (2) 。利用现代波谱确定新化合物的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复方比索洛尔硝酸异山梨酯透皮贴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魏巍, 傅继华 *, 苏长海, 单英, 王渊, 孔树佳, 赵继会, 吕万良 * *, 王树明, 王丽
      
    摘要3217)      PDF (512KB)(1632)    收藏

    探讨复方比索洛尔硝酸异山梨酯透皮贴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优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贴组、比索洛尔口服组 (BP-FT, 20.0 mg/kg)、比索洛尔贴剂组(BP-TP, 20.0 mg/kg)、硝酸异山梨酯贴剂组(ISDN-TP, 20.0 mg/kg)、联合给药组(BP, 8 mg/kg; ISDN, 12 mg/kg)。观察42天治疗期内复方比索洛尔硝酸异山梨酯透皮贴剂对其血压的影响, 测定与心血管保护有关的生化指标, 并对心肌和血管结构进行了评定。BPISDN具有协同的抗压作用。联合给药对与单独给BP相比, 有着相同的降低心率的作用, 并且在控制血压波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ISDN的单独给药没有明显的抗压或降心率的作用。联合给药组能显著增加大鼠血液中心房钠肽和一氧化碳的含量, 减少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和内皮素-1的含量, 降低血液中内皮素-1和丙二醛的浓度。同时, 联合用药组还可以减轻心肌肥大, 减小血管腔壁比, 显著增强Ach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复方比索洛尔硝酸异山梨酯透皮贴剂长期给药不仅可明显降低血压, 产生平稳的降压效果, 且对心脏和血管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 这种协同作用可能在心血管保护的长期治疗中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双氢青蒿素水溶液的稳定性和溶解性的影响
    张晓云, 刘建平 *, 乔华, 黄奎源, 史彦斌, 宋淑梅, 倪京满
      
    摘要1474)      PDF (1037KB)(1624)    收藏
    各种不同浓度的2-羟丙基-β-环糊精对双氢青蒿素的不同pH值水溶液的溶解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不同浓度的2-羟丙基-β-环糊精对双氢青蒿素在50, 60, 70, 80 ºC条件下的稳定性也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双氢青蒿素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差示热分析验证了包合物已经形成。2-羟丙基-β-环糊精有效地抑制了双氢青蒿素的水解, 而且, 2-羟丙基-β-环糊精的浓度越高, 双氢青蒿素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越好; 温度越高, 双氢青蒿素的稳定性越差。2-羟丙基-β-环糊精是双氢青蒿素的增稳剂和增溶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流化床法制备的非诺贝特固体分散体小丸: 物理表征、改善溶出和犬口服生物利用度
    唐宁, 赖捷, 陈雅聘, 卢懿 *, 吴伟 *
      
    摘要1641)      PDF (1017KB)(1619)    收藏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难溶性药物非诺贝特 (FNB)-PEG6000 的固体分散体。差示扫描量热法和 X- 射线粉末衍射法对固体分散体中非诺贝特的物相进行鉴别 , 结果表明非诺贝特在固体分散体中以微晶形式存在。在含 1% 十二硫酸钠的水、 FASSIF FESSIF 中对其溶出行为进行了考察 , 结果表明在 PEG/FNB 的比例为 4/1 以上 , 非诺贝特的体外溶出显著提高 , 30 分钟溶出接近完全。然而 , 在较小 PEG/FNB 比例时 , 溶出并未显著提高。经测定血浆中非诺贝酸的含量 , 对非诺贝特固体分散体小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 PEG/FNB 比例为 3/1 4/1 的固体分散体小丸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相对于微粉化的非诺贝特 lipanthyl 提高了近 3.4 4.4 , 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依赖于体外溶出速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表明非诺贝特吸收分数与含 1% 十二硫酸钠的水、 FASSIF FESSIF 中的溶出速率有很好的相关性。非诺贝特 -PEG6000 固体分散体小丸可用于提高其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 , 并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鼠灌胃灵芝总三萜后血浆中灵芝酸类成分的检测
    薛彬彬, 郭晓宇, 车庆明 *
      
    摘要1670)      PDF (478KB)(1586)    收藏
    研究灵芝中总三萜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大鼠灌胃给予灵芝总三萜后 , 利用 HPLC-DAD LC-MS 方法鉴定大鼠血浆中的灵芝酸类成分。在大鼠血浆中检测到 5 种灵芝酸类成分 , 即灵芝酸 C2 、灵芝酸 C6 、灵芝酸 G 、灵芝酸 B 和灵芝酸 A 。大鼠口服灵芝总三萜后灵芝中的灵芝酸类成分能被大鼠吸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RP-HPLC 法测定微乳中水飞蓟素的含量
    李馨儒, 李艳芳, 周艳霞, 李晓燕, 刘艳 *
      
    摘要1421)      PDF (744KB)(1574)    收藏
    建立测定微乳中水飞蓟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ODS C18色谱柱, 检测波长为288 nm, 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42:58:0.5, v/v/v), 流速为1 mL/min。水飞蓟宾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0-1000 μg/mL, 平均回收率为99.0 %-100.7%,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低于1.6%。该法简单、快速、精确、准确, 可用于水飞蓟素微乳制剂质量控制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高滴度特异性卵黄抗体在天花病毒检测中的研究
    张小莺 *, Andreas Kurth, Diana Pauly, Georg Pauli, Rüdiger Schade, Heinz Ellerbrok
      
    摘要3626)      PDF (930KB)(1570)    收藏

    天花是人类第一个消灭的疾病, 但生物界中仍广泛存在天花类病毒。目前人类还缺乏对其有效、快捷的诊断、检测和治疗措施。在全球面临生物恐怖袭击的时代,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显迫切。以3种灭活的天花病毒(vaccinia virus, calpox viruscowpox virus)为免疫原, 分别免疫注射3组实验蛋鸡, 以改良的聚乙二醇法将相应特异性抗体从卵黄中提取。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抗体中和实验及免疫电镜等实验持续检测抗体滴度变化以及抗体交叉反应。最后, 以特异性的卵黄抗体与磁珠(Dynabead;)相结合, 用于天花病毒的纯化, 并在PCR实验中验证其检测效果。抗vaccinia virus抗体和抗calpox virus抗体在高度稀释的情况下(分别以1:106, 1:105稀释) , 仍在免疫荧光实验中呈阳性反应, 且抗体的这种高表达水平在持续5次免疫注射下, 能维持达10个月。抗体的中和能力和抗体与抗原反应的超微结构也在相应实验中观察到。抗体与病毒蛋白结合的特殊条带也在免疫印记实验中观察到。实验显示, 不同天花病毒之间存在强而明显的交叉反应。最后, 特异性的卵黄抗体能够与磁珠结合, 并在模拟样本中用于天花病毒的PCR检测。达到纯化病毒、增强PCR实验敏感度的效果。该研究显示, 抗天花病毒卵黄抗体能够应用于天花病毒的诊断, 有望以此为基础, 开发出快速、有效的天花病毒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当归龙荟片中四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胡春丽, 王冬梅, 张鹏, 赵怀清*
      
    摘要1471)      PDF (475KB)(1567)    收藏
    建立同时测定当归龙荟片中芦荟苷 , 黄芩素 , 芦荟大黄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的 HPLC 方法。采用 Diamonsil C 18 (200.0 mm × 4.6 mm, 5 μm) 分离 , 以甲醇 - 乙腈体积分数为 0.3% 磷酸溶液 (220:4:200, v/ v/ v) 为流动相进行洗脱 , 流速为 1.0 mL/min, 检测波长为 225 nm 。芦荟苷的线性范围为 1.450 29.00 μg/mL (r = 0.9992), 黄芩素的线性范围为 0.4050 8.100 μg/mL (r = 0.9994), 芦荟大黄素的线性范围为 0.1100 2.200 μg/mL (r = 0.9997), 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为 0.2160 4.320 μg/mL (r = 0.9991) 。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0.7% (RSD% = 0.88%), 101.0% (RSD% = 0.89%), 100.0% (RSD = 1.3%) 100.1% (RSD = 1.1%) 。为当归龙荟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半乳凝素-3潜在抑制剂—1-O-烯丙基-4-O-{3-脱氧-3-[4-苄胺羰基-1H-(1,2,3)三氮唑-1-基]-β-D-吡喃半乳糖基}-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

    李晨, 孟祥豹, 金小锋, 李中军, 李庆 *
      
    摘要2752)      PDF (531KB)(1558)    收藏

    以乳糖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半乳凝素-3的潜在抑制剂—1-O-烯丙基-4-O-{3-脱氧-3-[4-苄胺羰基-1H-(1, 2, 3)三氮唑-1-]-β-D-吡喃半乳糖基}-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乳糖2-位的改造采用了叠氮-碘糖基化法, 在乙酰氨基引入的同时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β-氨基乳糖苷; 通过两次构型翻转在3'-位引入叠氮基, 然后采用Click反应构建出三氮唑羧基, 再与苄胺反应便得到目标物。对乳糖的上述改造旨在提高其对半乳凝素-3的亲和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5-HT1A 和 5-HT2A/2C 受体在粉防己碱增强戊巴比妥钠睡眠中的介导作用
    杜楠, 王黎恩, 师晓荣, 崔翔宇, 崔素颖, 张帆, 张永鹤 *
      
    摘要2885)      PDF (477KB)(1552)    收藏

    前期研究表明粉防己碱增强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催眠作用与5-HT系统相关。本研究采用戊巴比妥钠 (45 mg/kg, i.p.)诱导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实验方法, 对粉防己碱与不同5-HT受体在增强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粉防己碱分别与选择性5-HT1A受体拮抗剂p-MPPI (1 mg/kg, i.p.), 选择性5-HT2A/2C受体拮抗剂ketanserin (1.5 mg/kg, i.p.)合用可以显著增强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催眠作用。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 (0.1 mg/kg, s.c.)5-HT2A/2C受体激动剂DOI (0.2 mg/kg, i.p.)能够显著减少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 而粉防己碱(60 mg/kg, i.g.)可以显著拮抗这种睡眠抑制作用。此结果提示, 粉防己碱增强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催眠作用可能与5-HT1A受体和5-HT2A/2C受体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图解摘要

    编辑部
      
    摘要882)      PDF (971KB)(15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羟亚乙基拟肽类人β-分泌酶抑制剂的合成和活性
    马超, 王月华, 杨晓鸣, 邹晓民, 吕杨, 杜冠华, 徐萍 *
      
    摘要292)      PDF (512KB)(1519)    收藏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Leu*Ala羟亚乙基二肽电子等排体的β-分泌酶拟肽类抑制剂, 并测定了β-分泌酶抑制活性。活性最强的化合物N9显示59.66% (10 mg/mL) 抑制率。化合物N9可经计算化学方法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大黄中五种蒽甙类成分积累动态的研究
    郑俊华, 黄琴, 张治国, 高双新, 楼之岑
      
    摘要2510)      PDF (322KB)(1432)    收藏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 1-5 年不同生长年限、植株不同发育阶段、植株不同部分中番泻式 A(sennoside A, SA), 大黄酸 -8- 葡萄糖甙 (rhein-8-O-β-D-glucoside, R8G), 大黄酸甙 (rheinoside)A(RA), C(RC), D(RD) 等五种蒽甙类成分的含量 , 结果表明 : (1) 大黄随生长年限的延长 , 五种蒽甙类成分的总含量呈递增趋势 , 但第二年以后增加缓慢 ; (2) 不同发育阶段中五种蒽甙的总量以果熟期为最高 ; (3) 大黄的根系中五种蒽甙的总含量依下列顺序递减 : 主根茎 细根 主根及支根 支根茎 ; 茎部只含少量大黄酸甙 D, 叶不含任何蒽甙类成分。本研究有利于确定大黄合理的采收年限和季节 , 以及大黄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检测法测定去氢表雄酮硫酸盐的含量
    池华, 刘玉玲, 谷士杰
      
    摘要1974)      PDF (334KB)(1427)    收藏
    本文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 - 示差检测法 (HPLC-RI) 测定去氢表雄酮硫酸酯钠盐 (DHA-S) 及其制剂含量的方法。采用反相 ODS C 18 色谱柱 , 乙腈 - ( 0.8% 磷酸和 10 μmol/L 四丁基氢氧化铵 ) 作流动相 , 研究了色谱条件、回收率、检测限量及线性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大蒜辣素对人鼻咽癌KB细胞的促凋亡、周期阻滞以及微管解聚作用
    杨亚平, 李敏 *, 徐波, 郭维, 崔景荣, 王夔
      
    摘要1502)      PDF (1001KB)(1396)    收藏
    大蒜辣素是大蒜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 由其非活性前体蒜氨酸与蒜酶相互作用而产生。在此项研究中 , 我们观测大蒜辣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药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 大蒜辣素可明显抑制 KB 细胞的增殖 , 具有浓度依赖性, 作用 48 h IC50 值为 (2.2±0.2) μg/mL 。而且, 大蒜辣素可诱导 KB 细胞凋亡, 作用 48 h 时诱导凋亡作用在 (16~48) μg/mL 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大蒜辣素的凋亡诱导作用通过其诱导 KB 细胞的细胞核凝集、细胞骨架改变以及线粒体膜电势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确证。大蒜辣素还可阻滞 KB 细胞周期于 S , (16~48) μg/mL 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 , 大蒜辣素可浓度依赖的解聚 KB 细胞的微管 , 其作用类似于已知的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大蒜辣素对人鼻咽癌 KB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凋亡 , 阻滞细胞周期以及解聚微管实现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陈明磊, 胡巍, 张超, 方芸 *
       DOI: 10.5246/jcps.2011.04.039
    摘要1442)      PDF (1187KB)(1392)    收藏
    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在生物学及生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本文综述了一般液相色谱柱及流动相的选择, 分析比较了常用的检测器, 旨在选择合适的色谱条 , 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此外还简单介绍了在传统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的几种模式如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 毛细管色谱法 , 微流速液相色谱法及纳升级液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7.
    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在药物运输中的应用
    夏青, 杨秀伟, 杨晓达 *, 钱忠明, 王夔
      
    摘要2335)      PDF (897KB)(1386)    收藏
    膜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应用于新的药物靶向给药系统 , 包括将抗肿瘤药物 , 蛋白和治疗基因定位运输至恶性增殖细胞或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偶联转铁蛋白或其抗体连接到转铁蛋白受体上成为治疗的药物或转运载体。多种药物载体如脂质体 , 纳米颗粒与 DNA 复合物用于高效运输治疗物。转铁蛋白复合物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药效 , 改善了选择性与药物释放性能 , 降低了毒性 , 同时也 延长药物血浆半衰期 , 提高药物主动靶性。本篇综述介绍了转铁蛋白 / 转铁蛋白受体 介导的药物运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灵芝免疫活性多糖的研究
    何云庆, 李荣芷, 陈琪, 林志彬, 夏冬, 马莉
      
    摘要2396)      PDF (356KB)(1382)    收藏
    从云头状灵芝 [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 Fr.) Karst.] 中分离得到三种灵芝多糖 BN 3 A, BN 3 B BN 3 C, 它们均表现明显免疫调节作用。从灵芝多糖 BN 3 B BN 3 C 中各分离得到四个多糖均一体 , 对其中主要成分 BN 3 C 1 , BN 3 C 3 , BN 3 B 1 BN 3 B 3 进行了物理及化学研究。它们的平均分子量依次为 1.6×10 4 , 2.5×10 4 , 3.5×10 4 4.0×10 4 。经完全酸水解、红外光谱测定、过碘酸氧化、甲酸生成、 Smith 降解等证明 , BN 3 B 1 BN 3 C 1 均为 β-(1→6)(1→3) 甙键相连的葡聚糖。 BN 3 B 3 为阿拉伯半乳聚糖。 BN 3 C 3 为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的肽多糖。它们均为 β-(1→6)(1→3) 甙键相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大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
    果德安, 刘晓阳, 乔梁, 高从元, 楼之岑
      
    摘要2126)      PDF (337KB)(1359)    收藏
    从大蓝刺头 (Echinops talassicus Golosk.) 的根中分离出 5 种化合物 , 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分析鉴定为 5-(3- 丁烯 - -1) 联噻吩 (I), α- 三联噻吩 (II), 5-(3, 4- 二羟基 - 丁炔 -1) 联噻吩 (III), 棕榈酸 (IV) β- 谷甾醇 (V)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两种双嘧达莫缓控释制剂比格犬体内药动学考察

    张志宏, 王昶光, 孙光美, 李宁, 彭博, 潘卫三 *
      
    摘要2606)      PDF (703KB)(1354)    收藏
    本文考察了双嘧达莫凝胶骨架缓释片 (MT) 和漂浮渗透泵 (FOP) 两种制剂比格犬体内药物动力学 , 并作了体内外相关性分析。以双嘧达莫市售普通片为参比制剂设计了三交叉动物体内实验 ,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以体内吸收分数与体外累计释放量作比较来评价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缓控释制剂均表现出体内缓释效果 , 其中 FOP 缓释效果更好 ; FOP 生物利用度高于 MT; 体内外相关系 FOP 优于 MT 。分析认为双嘧达莫在消化道上端吸收 , 由此可以认为双嘧达莫制成漂浮制剂有利于口服药物传递 ; 对于 FOP 来说现用体外释放方法已可反应体内情况 , 而对于 MT 体外溶出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红景天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周江韬, 许磊, 陈燕燕, 李晓男, 姜苗苗
    中国药学(英文版)    2014, 23 (7): 433-445.   DOI: 10.5246/jcps.2014.07.058
    摘要451)   HTML2)    PDF (828KB)(1333)    收藏

    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大概包括90个种, 分布在高原地带。一些品种做成制剂可治疗多种疾病, 如脑缺氧, 心血管病, 高原反应等。到现在为止, 约180种化合物被分离鉴定, 其中含有丰富的苷类, 以及黄酮类、萜类、鞣质、甾醇等化合物。本综述主要总结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成分。特别强调的是, 我们的课题小组正在对植物大花红景天进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1-烷基-5-氨基-6-苯乙基尿嘧啶的合成
    马小艳, 程志坚, 陈艳丽, 李阿敏, 张志丽, 王孝伟, 刘俊义 *
      
    摘要2518)      PDF (662KB)(1309)    收藏

    研究1-烷基-5-氨基-6-苯乙基尿嘧啶(1a, 1b)方便、高产率的合成方法, 此类化合物有可能作为非核苷类HIV-1RT抑制剂。以6-甲基尿嘧啶(2)为起始物, 经硝化、烷基化、苄基化及一锅反应脱苄基及还原反应等合成目标化合物, 并用NMRMSIRAnal鉴定化合物结构。探索出了一种合成1-烷基-5氨基-6-苯乙基尿嘧啶类化合物的方便方法。首次于用34步反应、高产率合成了1-烷基-5-氨基-6-苯乙基尿嘧啶(1a, 1b)并发现化合物1a有中度抗HIV-1RT的活性 ( IC50 = 29 µM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3.

    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的制备、物相鉴定及细胞药效

    孙葭北, 刘祥瑞, 王坚成, 吕万良, 张烜*, 张强
      
    摘要2040)      PDF (591KB)(1303)    收藏

    用溶剂法制备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 对其溶解度及体外溶出特性进行考察并对物相进行鉴定。采用溶剂法制备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 对固体分散体中紫杉醇的溶解度和溶出率进行测定, 研究固体分散体的溶出性质。同时, 利用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粉末X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ometry, P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等方法对其进行物相鉴定。采用SRB法对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对SKOV-3细胞药效进行测定。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中紫杉醇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相对其原料药和物理混合物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热差分析及粉末X衍射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紫杉醇呈非结晶形式; 扫描电镜下固体分散体中无紫杉醇晶体。细胞药效结果表明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的细胞药效强于紫杉醇纯药。采用溶剂法制备的紫杉醇-PVP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紫杉醇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整合素配体RGD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作为siRNA输送载体的体外研究

    杨世进, 杨丽娟, 姜娟, 王坚成 *, 张强
      
    摘要2932)      PDF (816KB)(1298)    收藏

    本研究构建了能够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RGD修饰阳离子脂质体(RGD-Lipo), 作为靶向耐药相关基因MDR1siRNA输送载体并评价其相关的药剂学性质。该脂质体与siRNA形成的复合物粒径控制在200 nm以内,并且对其中所包载的siRNA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 RGD修饰的脂质体(RGD-Lipo)细胞粘附能力显著增强, 并可增加细胞内siRNA的转染效果。与利用前插法进行靶向修饰相比, 利用后插法进行RGD修饰可有效地改善siRNA的溶酶体释放效率。细胞毒试验结果表明, 后插法制备的pRGD-Lipo-siRNA能够有效逆转人卵巢癌SKVO3/A细胞的耐药性, 并增加阿霉素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体外研究结果证实, 使用pRGD-Lipo-siRNA有利于提高耐药细胞对化疗药阿霉素的敏感度, 并将有可能应用于临床耐药肿瘤的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修饰的阿霉素隐形脂质体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吕万良, 魏树礼, 张强, 齐宪荣, 孙华东
      
    摘要1530)      PDF (309KB)(1288)    收藏
    目的 : 研制出能 够逃避体内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阿霉素隐形脂质体 , 并考察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以及比较阿霉素隐形脂质体与阿霉素普通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 将聚乙二醇 - 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PEG-DSPE) 同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材料加在一起 , 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阿霉素隐形脂质体 , 同法制备阿霉素普通脂质体 ( 但脂膜中不含 PEG-DSPE); 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 , 比较隐形脂质体阿霉素、普通脂质体阿霉素和游离型阿霉素 ( 盐酸阿霉素注射液 ) 给药后在小鼠各主要脏器组织和血液中的分布情况 ; 采用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 , H22 小鼠肝癌细胞接种于小鼠右侧腋皮下形成实体瘤 , 考察阿霉素隐形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给药后对实体瘤的瘤重抑制率。结果 : 通过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出了包封率高达 95% 的阿霉素隐形脂质体 ; 同游离型阿霉素和普通脂质体阿霉素相比 , 隐形脂质体阿霉素在血液中浓度显著提高 , 循环时间显著延长 , 在心脏中分布的浓度显著降低 ; 5 mg · kg -1 剂量治疗 , 第二天给药和第七天给药治疗方案 , 阿霉素隐形脂质体给药组的瘤重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普通脂质体给药组的瘤重抑制率 ; 10 mg · kg -1 剂量治疗 , 隐形脂质体给药组的瘤重抑制率比普通脂质体给药组的瘤重抑制率稍高。结论 : 同普通脂质体给药组相比 , 隐形脂质体阿霉素给药后延长了其在小鼠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 说明经过 PEG-DSPE 修饰后的脂质体有逃避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功能 ( 隐形 ), 并且隐形脂质体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显著地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半夏生物总碱和钩藤生物总碱抗小鼠、大鼠惊厥的协同作用
    成银霞, 王明正 *, 陈靖京, 杨蓉, 何欣嘏, 马永刚, 杨李华, 张明升
      
    摘要2352)      PDF (732KB)(1272)    收藏

    目的 研究半夏生物总碱 (PTA) 和钩藤生物总碱 (UTA) 抗惊厥的协同作用,并探讨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检测PTAUTA单用和三种比例 (1:1, 1:4, 4:1) 配伍的抗惊厥作用及毒性效应,并采用bliss’s法分别计算它们的ED50 LD50。用等效线法评价其协同作用并计算各组配伍的受益指数(BI)。制备大鼠运动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惊厥模型,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海马区癫痫相关递质GluAspGlyGABA的含量。结果 半夏、钩藤生物总碱4:1 配伍的抗惊厥作用呈现协同,而毒性呈现相互拮抗,是PTAUTA合用的最佳比例。而两药1:41:1比例配伍尽管在最大电休克惊厥试验中抗惊厥作用呈现协同,但是在毒性试验中毒性效应却呈现相加。PTAUTA单用和4:1合用,均可明显减少海马Glu的水平,增加GABA的水平,且4:1合用组的GABA水平要比两单药组高。但对AspGly无明显影响。结论 PTAUTA4:1 合用时抗癫痫效应协同、毒性拮抗。两药合用的抗惊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同时降低Glu能神经的兴奋性,并协同提高GABA能神经功能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图解摘要

    编辑部
      
    摘要124)      PDF (859KB)(126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6种中药在白腐菌发酵前后降血脂作用变化研究
    陶君彦 #, 郑国华 #, 赵雷, 黄志军, 张琼光, 邬建国, 张晓昱 *
      
    摘要1490)      PDF (863KB)(1261)    收藏

    高血脂具有高致病性。本文通过比较中药发酵前后降血脂变化来探讨6味中药功效的变化。6味中药采用白腐菌灵芝发酵, 分成不同动物实验组, 采用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药。小鼠在连续用药15天后, 腹腔注射Triton 3393, 然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 并对部分中药发酵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益母草发酵前, 桑枝和藤金银花发酵后, 苦参发酵前后均能降低甘油三酯, 而桑枝和益母草发酵前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一些新成分在发酵后产生。因此, 白腐菌发酵提高了部分中药降血脂功效, 并产生一些新的物质, 表明中药通过一些药用真菌发酵提高或改变功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白腐菌发酵中药功效变化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39. 6,7-双乙酰化黄芩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
    胡芸, 郭晓宇, 杨琳, 车庆明 *
      
    摘要2414)      PDF (679KB)(1241)    收藏
    研究 6,7- 双乙酰化黄芩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大鼠灌胃给予 6,7- 双乙酰化黄芩素后 , 采用 HPLC-DAD LC/MSn 方法 , 检测大鼠肠内和血浆中的代谢产物。 6,7- 双乙酰化黄芩素在大鼠肠内降解为 6- 单乙酰黄芩素和黄芩素 ; 在大鼠血浆中检测到 4 种葡萄糖醛酸苷类代谢产物 , 初步鉴定为 6-O- 葡萄糖醛酸黄芩素 , 6-O- 甲基 -7-O- 葡萄糖醛酸黄芩素 , 6,7-O- 双葡萄糖醛酸黄芩素和 6-O- 葡萄糖 -7-O- 葡萄糖醛酸黄芩素。首次报道了 6,7- 双乙酰化黄芩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 , 在肠内和血浆中共鉴定了六个代谢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40. 黄芪中主要异黄酮苷及其苷元的含量分析
    杜新刚, 白焱晶, 王邠, 赵玉英, 张庆英 *, 黄璐琦
      
    摘要1920)      PDF (482KB)(1234)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HPLC/DAD) 方法测定黄芪药材和饮片中主要异黄酮苷及其苷元的含量, 并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 (LC/MSn) 鉴定主要未知色谱峰的结构。测定了黄芪药材及饮片中2个主要异黄酮苷: 毛蕊异黄酮苷 (1), 芒柄花苷 (2) 及其相应苷元毛蕊异黄酮 (3), 芒柄花素 (4)的含量, 并鉴定了两个主要未知色谱峰的结构分别为毛蕊异黄酮苷 6'''-O-丙二酸酯 (U1) 和芒柄花苷 6'''-O-丙二酸酯 (U2)。结果表明黄芪药材中异黄酮苷类成分的含量高于饮片, 而苷元含量则低于饮片。另外, 将黄芪药材粉末用水润湿后在35 ºC 放置24小时, 其中的异黄酮苷及其丙二酸酯类成分几乎全部转变成了苷元。黄芪中异黄酮苷类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苷元, 异黄酮苷和苷元在黄芪药材与饮片中含量的不同可能与饮片制备过程中苷类成分的酶解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